和天下小说

登陆 注册
翻页 夜间
首页 > 历史军事 > 二周目阿斗,开局给刘备念出师表

  >庞统自是明白,诸葛亮并不会主动去用那阴鸷酷烈的毒计。

  他只是留给了吴主孙权两个选择。

  若得纳良臣之言,久附于皇叔,待天下大定,自可安守到终。

  虽然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极低。

  但亦是留给江东一个转圜与苟存的选项。

  而不是完全的堵死他的生存之路。

  但倘若孙权生出背刺之心,则会被他设下的圈套,将吴主一步步引入万劫不复之地。

  可庞统和诸葛亮的想法并不一样。

  想想当年与江东所历之事,他始终对孙权难以释怀。

  他并不想等孙权做出抉择。

  又或者说,他想引孙权做出错误的选择。

  如此,方可既解胸中之怨,又能助主公名正言顺,免招非议,且心安理得据有江东沃野千里之地。

  何乐而不为呢?

  ……

  半月之后,鲁肃自荆州返归江东。

  其人虽智计卓绝,然所探得的益州、凉州情讯,终究难与荆州四谋士相较。

  而曹操殒于西平之地的消息,亦再经证实。

  孙权颓然坐于榻上,阖目良久,一言不发。

  诚然,他也知道错了。

  不该偏信蒋济伪信,就此惧而罢兵,以至于大军出征一次,竟未得半寸土地。

  恐怕,当下军营早有逆言:我家主公畏曹如虎。

  孙权想想就觉得胸口发堵:

  “子敬,益州大战,刘皇叔既已得胜,所获几郡?”

  “呃……”鲁肃有些为难。

  “直言便好!”

  “刘皇叔与曹操鏖战成都,大破曹军,逼令曹操弃益州而去,远遁西平。值此之际,诸葛亮提兵佯攻长安,实则潜取凉州,已将其地并入版图。再得益州凉州两州也。”

  孙权额上青筋跳了跳。

  “也就是说,刘皇叔今已得据四州之地??”

  “正是……”

  “呼……”

  孙权长吁一声,握持玉佩的指节已泛霜白。

  “孤是不是要向他道喜?”

  鲁肃无奈叹气:“臣自作主张,已代吴侯向刘皇叔道喜。”

  孙权点点头,他明白,鲁肃做的没错。

  展现了江东的格局。

  但就是心头愈发堵得难受。

  “子敬,此番乃孤失算,致大军徒劳往返,江东之过,皆在孤身!”

  “主公不必自责。此仍有补救之机。”

  “是何补救之机?”

  “今曹操新丧,待刘备料理益州、凉州诸事既定,来岁必再兴兵,以图长安为要。彼时,关羽亦当复攻宛城。若主公于斯时授公瑾兵权,令其挥师合淝,必可一举而下……”

  言及此,鲁肃忙又解释道:“非某不信主公之勇,盖主公身为人主,有驭下理政之能,不必亲征也。”

  孙权沉吟片刻,缓缓颔首,随即身子微微前倾,望向鲁肃,语气带着几分探询:“然如今曹操新丧,刘备势盛,若此时与彼合力夹击,令曹氏速亡,届时孤又怎是刘备的对手?”

  孙权这话的言外之意,曹氏基业若覆灭过速,鼎足之势必将崩塌。

  凭他眼下的实力,断难制衡日益强盛的刘备。

  鲁肃却从他的言语中听到了一丝别样的意味。

  那就是,主公对孙刘联盟产生了动摇。

  鲁肃当然明白,曹氏若得速灭,江东必不是刘备的对手。

  但他亦明白,以刘备仁德之名,纵得天下,亦是恢复汉室江山。

  主公若铁心相助,待天下大定,必为擎国之功臣。

  而不用担心猜忌和清算。

  若跟着曹氏,待其僭越称帝,主公又会以何自处?

  于是,鲁肃赶紧相劝:

  “主公此言差矣!

  刘备虽已据四州之地,然其志在兴复汉室,非篡逆之徒,今有类世祖再造大汉之气象。主公若能固此盟约,待共灭曹氏、天下底定之日,凭江东勋劳,必为擎国柱石、裂土元勋。

  今曹操虽殞,其子野心未泯,基业尚在。主公若事曹氏,待其篡逆窃国、势成之后,则主公不免为附逆之臣。曹氏素多疑忌,岂有不猜忌主公之理?主公亦难逃后世之唾骂也!”

  鲁肃这番话,目的是让孙权打消联曹的想法。

  然孙权心中暗道:孤岂不知曹氏素多疑忌,孤只想作权益之事,待得灭强敌刘备,再与曹丕争天下未尝不可。

  但面对鲁肃的坚定,孙权终究是什么话都没说。

  只是点点头,表达了对鲁肃之言的认可。

  而在这其中,孙权又看到了一个机会。

  那就是刘备竟允诸葛亮持大军独驻防凉州之地。

  要知道,凉州控河湟,接关中,西通西域,北拒胡虏,乃是兵家必争、形胜险固之地!

  难道,刘备就这么有把握,诸葛亮不会于凉州裂土自封,拥兵自立?

  观诸葛亮入凉州后,并未续向长安施压,反携汉中上庸良将劲卒无计,力固凉州之治。

  倘若有朝一日,诸葛亮真的反出刘备,刘备又会如何?

  孙权虽惜今次未得合淝,却也有点迫不及待的看这场好戏了。

  至于许周瑜兵马,来年攻打合淝之事,他还要再考虑考虑。

  在孙权看来:刘备虽有仁者贤名,然不谙帝王权谋。

  太过于信任诸葛亮,使其势渐盛大,偌大基业有朝一日必因此倾覆。

  其断不会把周瑜培养成诸葛亮。

  ……

  许都,京师王城。

  荀彧终无奈奉旨,离开了许都,前往寿春。

  曹丕这才算长出了一口气。

  遂即召集司马懿、彭羕、陈群、华歆、董昭、吴质、贾逵七位谋士,共商进封王爵之事。

  然曹丕心中尚有三虑:

  其一,恐大司马夏侯惇不从;

  其二,惧荀彧猝然折返,坏此大事;

  其三,因荀彧临别之言,忧有向汉之臣,宁死相抗,致进位称王之事难成。

  但只彭羕给他献出了一计:

  “可密遣人于皇城纵火,大司马夏侯惇必亲督救火。届时诸汉臣必亦往救,凡赴救火者,皆以‘谋害大司马’论罪诛之。

  如此一来,即便大司马本无拥立公子称王之意,亦不得不助公子更进一步:彼时大司马与二公子,已与汉臣结下不共戴天之仇,纵其心怀汉室,至此境地,亦必倾力助公子向前矣。

  至于荀文若……”

  彭羕冷然一笑:“既奉皇命,必不会折返。就算万一折返,则以抗旨谋逆诸之,他又能有何话可说?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6978ae.lol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6978ae.lol